稀有鮈鲫简介

[复制链接]
12312 27
鸟人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石棉县、双流县、都江堰市、彭州市等地。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将它作为新的实验动物为目的,先后对其分布区与生活习性、形态与分类地位、繁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生长、摄食、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核型与同工酶、饲养方法、繁殖技术、麻醉方法、近交系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在,我们已对其饲养管理进行了规范化,并获得了全兄妹近交21代的鱼,离培育标准实验动物的目标已非常接近。<br/>稀有鮈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动物具有以下优点:<br/>(1) 成体全长38-85mm,饲养方便。<br/>(2) 在饲养条件下,孵出后3个月部分个体性腺成熟,4个月左右即可产卵繁殖。<br/>(3) 稀有鮈鲫在14-30℃间可自然产卵,在实验室控温条件下可以实现周年繁殖,一年任何时候均可得到卵和苗,不受季节限制。<br/>(4) 属于连续产卵类型的鱼类,同一尾鱼每隔4天左右产卵一次,每次数百粒卵。短期内可获得同一亲本的大量后代。<br/>(5) 卵粘性,卵膜径1.25-1.70mm,较斑马鱼、青鳉卵大。卵膜透明,可清楚地观察胚胎发育,也便于核移植等实验操作。<br/>(6) 胚胎发育温度适应范围广,在13-30℃胚胎发育正常,可通过控制温度控制发育速度。<br/>(7) 对温度、二氧化碳、溶氧的耐受能力强。<br/>&nbsp;&nbsp;&nbsp; 迄今为止,有关稀有鮈鲫的文献有55篇,除关于分类和生物学研究的论文21篇以外,其余34篇都是稀有鮈鲫作为实验鱼应用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十几个大学和科研单位使用稀有鮈鲫开展科学研究,这些工作涉及鱼病学、遗传学、环境科学、胚胎学、生理生态学等领域。在鱼病学领域,王铁辉等证实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异常敏感,可以将稀有鮈鲫作为草鱼抗出血病病毒育种研究的模型。由于采用稀有鮈鲫作为研究材料,克服了采用草鱼时个体大、世代周期长、繁殖期短、饲养与取材难等困难,从而大为加速了草鱼抗出血病病毒育种研究的进程。<br/>&nbsp;&nbsp;&nbsp; 在环境科学领域,许多试验证实,稀有鮈鲫对重金属、农药等化学品非常敏感,是进行化学品毒性测试和环境水样毒性试验的理想材料。周永欣等建立了稀有鮈鲫的5天和7天亚慢性毒性试验模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不仅利用稀有鮈鲫进行了鱼类毒性试验,而且将稀有鮈鲫作为受试生物列入《国家环境保护局合格实验室准则(1996)》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在二噁英的生态效应和早期预警研究方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稀有鮈鲫对2,3,7,8-TCDD极其敏感,低浓度下可致畸、致死、肝细胞受损。低浓度的2,3,7,8-TCDD即可诱导EROD酶活性,且酶的活性与暴露浓度有极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证明EROD生物测试法是一种快速、简单、灵敏的生物方法,可作为生物标志物评价鱼体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效应和生物积累。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正利用稀有鮈鲫为试验材料在"评价内分泌干扰物长期低剂量暴露影响的鱼类实验模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筛选"等方面开展工作。<br/>&nbsp;&nbsp;&nbsp; 在遗传学领域,已有研究者开展了染色体组操作、DNA含量测定、细胞色素b序列测定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贾方均等进行了稀有鮈鲫人工雌核发育、人工雄核发育的研究,建立了稀有鮈鲫单性发育技术,为快速建立纯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钟家玉等用稀有鮈鲫作材料,优化了鱼类电脉冲-精子介导转基因方法。胡炜等通过异种核移植、连续核移植对鱼类核质关系研究中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鱼类繁殖量大,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等特点,使进行转基因、克隆等技术操作时较使用哺乳动物进行实验方便许多,特别是稀有鮈鲫一年四季都可繁殖、且性成熟快,因而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br/>编辑词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27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细鲫属。俗称:金丝鱼。英文名:Yenus fish 。<p>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p><p>  体细小,长而侧扁,前腹部圆,自腹鳍基底到肛门具腹棱。头小。吻圆钝。口小,下颌稍突出。无须。眼大。鳞大,无侧线,纵列鳞30-32。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胸、腹鳍短。体黄褐色,背部带蓝色,腹部白色,体中轴有红黄色狭纹,在此纹之上方具蓝黑条纹,下方为蓝绿带闪光的纹,尾基有一周缘金黄的蓝色大斑。各鳍灰白色。</p><p>  林氏细鲫为生活于亚热带地区的小型鱼类。栖息在我国南方地区河沟和小河道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生活在水质澄清、水生植物生长繁盛的浅水中。</p><p>  本种仅分布于香港新界之小溪中、数量甚少。产区内部分河流由于修建水利设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断流,生境被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绝迹。目前仅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等地有人作为观赏鱼加以饲养、繁殖,并外销欧美。</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5/20075172232251986.bmp"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div class="t_msgfont">作者:胡炜;裴得胜;戴军;陈尚萍;孙永华;汪亚平;朱作言<br/></div><div class="t_msgfont">摘要:以斑马鱼和稀有鲫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获得特异的RAPD标记,经克隆、测序,合成特异性引物并优化SCAR-PCR反应条件,将四个特异的RAPD标记转化成稳定的SCAR标记。SCAR1S、CAR3和SCAR2S、CAR4分别在斑马鱼与稀有鲫基因组DNA扩增中产生单一的条带,可作为区分斑马鱼和稀有鲫的分子标记。此外,SCAR3和SCAR4还可以分别将斑马鱼和稀有鲫从鲫鱼、白鲢、鲤鱼、鳊鱼等其它鱼类中鉴别出来,从而成为良好的种质鉴定分子标记。在此基础上,选用SCAR标记进行了斑马鱼与稀有鲫配合的鱼类异种克隆胚胎鉴定研究,结果发现,克隆胚由供体核支持发育而来。SCAR标记的获得,为鱼类异种间克隆胚胎和克隆鱼的检验,以及细胞核再程序化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稀有鮈鲫是我国自行开发的鱼类实验动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其实验动物化方面已开展了长达14年的研究。作为推荐的受试生物,稀有鮈鲫已被列入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局合格实验室准则(199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最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品测试方法》也将稀有鮈鲫列为推荐的供试生物。<br/><br/>与国际上常用的实验动物斑马鱼相比,稀有鮈鲫同样具有性成熟快、繁殖力强、产卵频次高、饲养方便等特点,同时稀有鮈鲫的优点还在于:是我国特有种,个体较斑马鱼稍大,实验操作容易,温度适应广,对化学品敏感且实验重复性更好。《化学品测试方法》的出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颁布实施,实际上已将稀有鮈鲫认定为“法定”受试生物之一。 <br/><br/>《化学品测试方法》是2004年6月1日起实施的《化学品测试导则》、《新化学物质危害评估导则》、《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导则》3个行业标准指定的规范性引用文件之一。在《化学品测试方法》中的鱼类急性毒性试验、鱼类14天延长毒性试验、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鱼类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鱼类幼体生长试验、流水式鱼类试验推荐使用稀有鮈鲫作为供试生物,可供选择的供试生物还包括斑马鱼、剑尾鱼等。 <br/><br/>今年6月21日,在北京举行了《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所涉及的供试生物专题座谈会。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上海市检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化学物质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必须包括在中国境内用中国的供试生物完成的测试数据”,这对于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技术壁垒已成为各国保护本国环境和经济的重要手段。强调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绝不能放弃我国自己的特点,尤其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态问题上。“中国的供试生物”是在我国境内培育繁殖、符合技术要求、用于特定实验的生物。在我国境内培育繁殖强调的是地域性(在中国境内)和经过了繁殖阶段,完成生物学上的生命周期;符合技术要求是指要符合化学品环境管理技术文件(如化学品测试导则、化学品测试方法)和实验生物相关技术规定(如在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化)等。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5/20075172211522996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font color="#ff0000" size="5">分类:</font>稀有鮈鲫(Gobiocypris&nbsp;raru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鮈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英文名:Rare&nbsp;gudgeon&nbsp;。 <br/><br/><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濒危等级:</font></font>濒危。 <br/><br/><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简介:</font></font>  体小,细长,稍侧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小,端位,弧形。唇薄,无须。眼近吻端。侧线不完全,后端呈断续状,最长可超过腹鳍基部。纵列鳞31-34。背鳍短,无硬刺,起点略近尾基。体背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浅黄色纵纹1条,尾鳍基有较明显的黑斑。 <br/><br/>  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一般每尾雌鱼一次可产卵300粒左右。 <br/><br/><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5">分布:</font></font>
        <br/> 本种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状态的数量不多。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对本种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本种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进行人工饲养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5/2007517222468522.bmp"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p>顺发相关类型鱼类</p><p>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鸟人楼主Lv.44 会员认证 发表于 2007-5-1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沙坪坝区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鮈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英文名:Rare gudgeon 。<br/><br/>濒危等级:濒危。<br/><br/>体小,细长,稍侧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小,端位,弧形。唇薄,无须。眼近吻端。侧线不完全,后端呈断续状,最长可超过腹鳍基部。纵列鳞31-34。背鳍短,无硬刺,起点略近尾基。体背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浅黄色纵纹1条,尾鳍基有较明显的黑斑。<br/><br/>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一般每尾雌鱼一次可产卵300粒左右。<br/><br/>本种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状态的数量不多。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对本种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本种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进行人工饲养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Service@cqh2o.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3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