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鱼种

    [复制链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台灣馬口魚──須鱲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須鱲(Candidia barbatus)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須鱲屬。俗稱:台灣馬口魚、午仔魚、山漣仔。英文名:Lake candidus dace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體長,略高,稍側扁,頭後隆起,尾柄較細,腹部圓。頭大且圓。吻短,稍寬,端部略尖。口裂寬大,端位,向下傾斜,上頜骨向後延伸超過眼中部垂直線下方,下頜前端有1不顯著的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口角具1對短鬚。眼較小。鱗細密,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下彎,沿體側下部向後延伸,於臀鰭之後逐漸回升到尾柄中部。背鰭短小,起點位於體中央稍後,且後於腹鰭起點;胸鰭長;腹鰭短小;臀鰭發達,可伸達尾鰭基;尾鰭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體中軸有藍黑色縱紋,生殖期雄魚頭下側、胸腹鰭及腹部均呈橙紅色。<br/><br/>  棲居於河川較上游的河段,喜生活在水流清澈、水溫較低的水體中。即使在同一條河川中,甚少有與其相近的鱲屬魚類。游動敏捷,善跳躍,性貪食,甚至可由此改變體型而極度肥胖。為小型雜食性魚類。<br/><br/>  本種為台灣省特有屬種,分佈於台灣省西部河流的上游或中上游。分佈區較狹窄,種群數量不多。由於分佈區內,部分河流上游建造了攔河壩或水庫,致使水文發生了改變,魚類的覓食和繁殖均受到影響,目前種群數量明顯減少。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亞熱帶馬口魚──異鱲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異鱲(Parazacco spilurus)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異鱲屬。英文名:Predaceous chub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體長而側扁,腹部較窄,自腹鰭基部至肛門之前有明顯的腹棱。頭小,吻尖。口上位,口裂向下傾斜,下頜顯著長於上頜;下頜前端有1顯著的鉤狀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上下頜側緣略呈波狀相嵌啣。無須。眼較大。側線鱗44-46。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下彎,入尾柄後回升到體側中部。背鰭短,無硬刺,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臀鰭發達,最長鰭條可伸達尾鰭基部。體背灰褐色,腹部白色,體側帶棕紅,具不規則垂直斑紋。頭腹面紅色,尾基具1黑圓斑。<br/><br/>  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的山溪中,對於棲息環境具有較高的要求。。喜在水流清澈的水體中活動。一般多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溪中游弋、覓食。<br/><br/>  異鱲分佈於廣東南部河流、福建九龍江、漳河水系以及海南島部分河流;國外分佈到越南的局部地區。<br/><br/>  本種的分佈地區較窄,種群數量不多。由於分佈區內一些河流興建庫壩,改變了原有山溪的水文條件,改變了生態環境,影響了異鱲群體的生活,加之山溪中毒、炸、電等現象非常嚴重,使本來數量不多的群體數量仍在不斷減少。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雙尾子──成都鱲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成都鱲(Zacco chengtui)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鱲屬。俗名:鱲魚、雙尾子。英文名:Chengdu chub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體長,側扁,腹部圓。頭長與體高約相等。吻稍鈍。口端位,口裂向下傾斜,上頜骨向後延伸僅達眼前緣垂直下方;下頜前端有1顯著的突起與上頜凹陷相吻合。無須。眼較小,位於吻端。鱗小,側線鱗60-67。背、腹鰭起點相對,位於體中央;臀鰭發達,雄魚最長鰭條達尾鰭基;胸鰭尖長,末端達腹鰭。體背黑灰,腹部銀白,體側有10餘條黑橫紋,其間具紅斑點。背、尾鰭灰白,具綠斑點,其他鰭帶紅色。<br/><br/>  生活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河道及小溪流中。常喜棲息在微流水的清澈水體中。<br/><br/>  分佈區窄,僅發現於四川省成都及彭縣附近的水體中。種群數量較小。由於分佈在城市附近的小水體中,既受工業污水的影響,又受毒、電魚等漁法的危害,致使種群個體數量明顯下降,目前,在分佈區範圍內已甚少見。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白雲金絲──唐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唐魚(Tanichthys albonubes)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唐魚屬。俗稱:紅尾魚、白雲金絲魚、白雲山魚、鄧魚。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br/><br/>  瀕危等級:絕跡(野生)。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br/><br/>  體細小,最大個體不超過30毫米。體長而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頭小、圓鈍。吻短而圓鈍。口小,亞上位,口裂下斜,下頜突出。唇薄。無須。眼大。鱗大,側線不顯,縱列鱗30-32。背鰭短,與臀鰭相對;胸、腹鰭小。體帶橄欖綠色,中軸具金黃色縱紋,上部具若干黑條紋。背、臀鰭帶綠色,邊緣透明,尾基具紅色大圓斑。<br/><br/>  多棲息在山區清澈的溪流流水的環境中。性活潑、溫和。雖分佈於亞熱帶,尚能耐寒,當水溫至5℃時,仍能正常生活。為雜食性小型魚類,以食浮游動物和腐植質為主。親魚在春夏季可以繁殖2次以上。雌親魚一次只產數十枚卵。<br/><br/>  唐魚為我國特有種,分佈區窄,近代僅分佈於廣東省白雲山、花縣以及廣州附近的山溪中。由於本種繁殖力不強,種群小,個體數量原屬稀少。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嚴重破壞其生態環境,導致唐魚在自然界中已經很難發現其蹤跡。唐魚是一種著名的觀賞魚類,在東南亞、香港等地人工飼養較為普通,並外銷世界各地。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金絲魚──林氏細鯽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林氏細鯽(Aphyocypris lini)屬鯉形目,鯉科,(左邊“魚”,右邊“丹”)亞科,細鯽屬。俗稱:金絲魚。英文名:Yenus fish 。<br/><br/>  瀕危等級:絕跡(野生)。<br/><br/>  體細小,長而側扁,前腹部圓,自腹鰭基底到肛門具腹棱。頭小。吻圓鈍。口小,下頜稍突出。無須。眼大。鱗大,無側線,縱列鱗30-32。背鰭短小,無硬刺,起點在腹鰭之後;胸、腹鰭短。體黃褐色,背部帶藍色,腹部白色,體中軸有紅黃色狹紋,在此紋之上方具藍黑條紋,下方為藍綠帶閃光的紋,尾基有一週緣金黃的藍色大斑。各鰭灰白色。<br/><br/>  林氏細鯽為生活於亞熱帶地區的小型魚類。棲息在我國南方地區河溝和小河道中,對水質要求較高,生活在水質澄清、水生植物生長繁盛的淺水中。<br/><br/>  本種僅分佈於香港新界之小溪中、數量甚少。產區內部分河流由於修建水利設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斷流,生境被破壞,最終導致資源枯竭絕跡。目前僅港澳地區和東南亞一帶等地有人作為觀賞魚加以飼養、繁殖,並外銷歐美。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小白魚──新疆雅羅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新疆雅羅魚(Leuciscus merzbacheri)又稱準噶爾雅羅魚,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雅羅魚屬。俗名:小白魚。英文名:Zhuangarian ide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體長,側扁,腹部圓。頭稍細長,吻稍尖。口端位,斜裂,口裂達眼前緣的下方或稍後。眼較小,位於頭側前上方。側線前端稍下彎,側線鱗67-77。背鰭稍偏後;胸、腹鰭均短小;尾鰭深叉狀。體背和體側上部灰黑,下部銀白色。背、尾鰭灰黑,胸、腹、臀鰭黃色。<br/><br/>  為冷溫帶平原區的上層魚類。喜生活於清澈的緩流或靜水水體,常棲息在水流較緩的江河、湖泊或靜水中,游泳迅速活潑,喜聚群活動,尤其在春、夏水溫逐漸升高時常活動於淺水處覓食,冬天水溫降低在深水處越冬。為雜食性魚類,以矽藻、絲狀藻、水生昆蟲等為食。一般3冬齡達到性成熟,雄魚稍早。具溯河產卵習性。每年3月底至4月初解凍後桃汛期逆水溯河產卵。產卵期為5月。懷卵量2100-3000粒。<br/><br/>  新疆雅羅魚為新疆準噶爾盆地的特產魚類,分佈於艾比湖、烏爾禾河、瑪納斯河及烏魯木齊河等水系。<br/><br/>  新疆雅羅魚個體不大,體長為160-200毫米。原為產區的主要經濟魚類。自20世紀50年代始,由於對北疆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人口猛增,引起過度捕撈,加之山林被伐,水源遭受破壞,導致本種資源明顯下降。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熱帶刀魚──大鰭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大鰭魚(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屬鯉形目,鯉科,鲌亞科,大鰭魚屬。英文名:Long pectoral-fin minnow 。<br/><br/>  瀕危等級:瀕危。<br/><br/>  體細長,極扁薄,頭上翹,吻端明顯高出背部;頭後背部平直;胸鰭前方體顯著隆起,腹棱自鰓峽直至肛門,呈刀刃狀。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幾乎與體軸垂直;下頜突出,前端呈鉤狀,嵌入上頜的缺刻內。無須。鱗極細密,體端排列極不規則;側線平直,側線鱗稍大,為108-110枚。背鰭位後,與臀鰭相對;臀鰭基長,鰭條超過20;胸鰭長於頭長,末端尖;腹鰭短小,位近腹棱;尾鰭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餘銀白色;各鰭淡黃色。<br/><br/>  主要棲息於東南亞平原區清澈的河流內,喜生活於水的上層,為肉食性魚類。在東南亞地區大魚體長達500毫米以上,在我國雲南景洪曾捕獲體長280毫米的個體。<br/><br/>  大鰭魚分佈雲南西雙版納的瀾滄江下游;國外分佈於老撾、越南、泰國等地。<br/><br/>  大鰭魚在我國境內的分佈區極狹窄,個體數量甚少。本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加之棲息地河道中人為干擾較嚴重,使之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條件,成活個體數量甚少。雖在泰國中部的大河中為習見,但在我國境內已多年未見。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四鰓孔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雙孔魚(Gyrinocheilus aymonieri)&nbsp;&nbsp;又稱雙孔鯉,四鰓孔魚。屬鯉形目,雙孔魚科,雙孔魚屬。俗稱:雙孔魚、食藻魚。英文名:Biforated carp ,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br/><br/>  瀕危等級:瀕危。<br/><br/>  體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頭寬大,略平扁。吻鈍圓,背面具一弧形凹陷。口小,下位,吻皮向腹面伸展,與上唇不分離,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形成一完整的漏斗狀口吸盤;吻皮內側具多行乳突,下唇內外亦均具多行乳突。下頜前緣具角質,腹面具一小孔,一縱向瓣膜將其分隔為二。唇後溝不連續。眼較小,位於頭後部。具鰓孔二對。無咽齒及須。側線鱗40-41。背鰭起點在胸、腹鰭起點的正中點;偶鰭與臀鰭均小;尾鰭叉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和體側各具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尾鰭具點狀條紋,其餘各鰭灰色。<br/><br/>  喜歡棲伏於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在山溪急流處,能在靜水中生活。用口吸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的表面,水流從入水孔進入,進行氣體交流,而後由鰓孔排出,以代替口的開闔。每分鐘呼吸230-240次,遠較其他魚類為多。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等為食。6-7月河水猛漲時在溪流中產卵。<br/><br/>  國內僅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勐臘(屬瀾滄江水系);國外分佈於湄公河水系。<br/><br/>  雙孔魚個體不大,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數量歷來稀少,現在產地偶爾可見。雙孔魚的生境單一,適應力差,故種群數量少。雙孔魚屬僅在中印半島有2-3種,在我國只有1種。在魚類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在教學和科研都是珍貴標本,加之沿河漁民多在產卵季節捕捉,故數量銳減,已瀕臨滅絕。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火燒鳊──胭脂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屬鯉形目,亞口魚科,胭脂魚屬。俗稱:火燒鳊、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鳊、燕雀魚、血排、粉排。英文名:Chinese sucker 。<br/><br/>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br/><br/>  體側扁,背部在背鰭起點處特別隆起。吻鈍圓。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厚,富肉質,上唇與吻皮形成一深溝;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許多細小的乳突。無須。下咽骨呈鐮刀狀,下咽齒單行,數目很多,排列呈梳粧,末端呈鉤狀。背鰭無硬刺,基部很長,延伸至臀鰭基部後上方。臀鰭短,尾柄細長,尾鰭叉形。鱗大,側線完全。在不同生長階段,體形變化較大。仔魚期當體長為1.6-2.2釐米時,體形特別細長,體長為體高的4.7倍;稍長大,在幼魚期體高增大,體長12-28釐米時,體長為體高的2.5倍;成魚期體長為58.4-98.0釐米時,體長約為體高的3.4倍,此時期體高增長反而減慢。其體色也隨個體大小而變化。仔魚階段體長2.7-8.2釐米,呈深褐色,體側各有3條黑色橫條紋,背鰭、臀鰭上葉灰白色,下葉下緣灰黑色。成熟個體體側為淡紅、黃褐或暗褐色,從吻端至尾基有一條胭脂紅色的寬縱帶,背鰭、尾鰭均呈淡紅色。胭脂魚從仔魚到成魚的發育過程,其外部形態及體色的這些變化,過去文獻記載相當混亂。一些學者根據大小不同的標本或另立新種,或記述新亞種,均欠穩妥。實際上我國的胭脂魚只有一種,其他的種和亞種名稱,均係此種的同物異名。<br/><br/>  胭脂魚的幼、成魚不僅形態不同,生態習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魚苗和幼魚階段常喜群集於水流較緩的礫石之間生活,多在水體上層活動,游動緩慢,半長成的魚則習慣於棲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體中下層,活動遲緩,成魚多生活於江河上游,水體的中下層,行動矯健。每年2月中旬(雨水節前後),性腺接近成熟的親魚均要上溯到上游,於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長江的產卵場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親魚產卵後仍在產卵場附近逗留,直到秋後退水時期,才回歸到幹流深水處越冬。胭脂魚一般6齡可達性成熟,體重約10公斤左右。胭脂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br/><br/>  亞口魚科大多數屬種分佈於北美洲,現存約14屬,近80種。本種是迄今所知的亞口魚科分佈於我國唯一的種。在長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產,目前亦屬少見。<br/><br/>  胭脂魚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可達200毫米左右,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30公斤,在長江上游是一種重要經濟魚類。目前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正逐年趨於下降。葛洲壩截流後,長江中下游親魚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產卵,宜昌江段的某些產卵場的環境也遭到破壞。雖然壩下江段仍發現有繁殖群體,但因捕撈過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魚中珍品中華鱘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 Green sturgeon 。<br/><br/>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br/><br/>  IUCN(1996)EN . CITES(1997)附錄Ⅱ。<br/><br/>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現在世界上的鱘魚類共有25種,它們集中分佈於北半球。在我國有9種:黑龍江有鰉和施氏鱘,圖門江有庫頁島鱘,新疆額爾齊斯河有小體鱘和西伯利亞鱘,伊犁河有裸體鱘,而達氏鱘和白鱘定居在長江淡水中,中華鱘為世界鱘科魚類分佈最南的一種。近代分佈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目前黃河、錢塘江均已絕跡,閩江口偶爾可見,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的現存量較大。國外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記載。<br/><br/>  中華鱘的形狀奇特,與一般魚類差異很大。體梭形,頭大呈長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幼魚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體側及腹側各2行,體側骨板數為24-37塊,背鰭位置很後,背鰭條54-66。尾巴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裏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這些特徵都表明鱘魚類屬於低等的硬骨魚類。<br/><br/>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髮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釐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裏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裏,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遊時停,有時在河道坑洼處潛伏幾天不動。據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魚就往上游;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中華鱘在長江裏要溯遊三千多公里,到達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裏繁殖。生殖季節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鱘魚卵受精後被江水衝散並粘附在江底的石頭上,一星期後孵出幼苗。幼魚隨江水漂遊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達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髮育,待長大後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後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鱘魚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華鱘的懷卵量為30-130萬粒,但產出的卵有90%以上被銅魚、黃顙魚等魚類吃掉,能夠活下來的那一點點都是掉在石頭縫裏的。不過小中華鱘生命力很強,一旦孵出小魚苗,就會趕緊往水面上漂,然後遊到水很淺的地方,似乎知道產卵有危險,能夠長大成熟再回來繁殖的個體只佔出生總數的2-3%。<br/><br/>  中華鱘為肉食性魚類,在長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br/><br/>  中華鱘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已處於易危狀況。同時,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br/><br/>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br/><br/>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麼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br/><br/>  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6.42-20.41%,脂肪為3.05-4.32%;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10.31-16.26%,脂肪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4.90-29.70%,脂肪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測定的17種常見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因酸水解被破壞的色氨基酸外,尚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半必需的氨基酸2種(精氨酸及組氨酸,均為嬰兒必需);非必需的氨基酸8種(丙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絲氨酸、酩氨酸)。在肌肉中高含量的氨基酸有谷氨酸、天冬氨酸、賴氨酸、亮氨酸;低含量的氨基酸有組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其餘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排列各有異同。雌性個體肌肉含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佔氨基酸含量的48.54%,卵粒佔48.80%;雄性肌肉佔49.105。由於其氨基酸含量高,故肉味鮮美,卵質亦佳,營養豐富。中華鱘的肌肉、卵粒、魚鰭等的食用價值以及鰾的藥用價值,均與鰉魚和鱘魚類相同。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長吻鮠)和甲(中華鱘)列為四大名魚。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Service@cqh2o.com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3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