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虎兽为何不如骡子壮

[复制链接]
2732 1
英雄Lv.2 发表于 2006-12-26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江北区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p align="center">狮虎兽为何不如骡子壮</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虎、狮同属猫科动物,自然界中老虎与狮子各有天性,相互之间并不亲近,但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虎、狮却可以交配受孕,雄狮和母虎交配后生出的叫狮虎兽,而雄虎和雌狮交配后出生的叫虎狮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狮虎兽一般寿命都不太长,而且它们大多数的免疫力都比较低,是什么原因导致狮虎兽没有像骡子那样集中父母各方面的优点?记者就此事请教了中科院的相关专家。<br/>&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只狮虎兽诞生于法国。经过4年的感情培养,非洲雄狮哈里与东北母虎珍珍于1981年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下生出它们的宝宝“莉莉”。“莉莉”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20年,于2001年9月病死。本世纪初,我国有好几个动物园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试,但结果都不太令人满意。相继出生的狮虎兽和虎狮兽存活时间都不够长,而且都没有繁殖能力。<br/>&nbsp;&nbsp;&nbsp;&nbsp;&nbsp; 老虎和狮子属于不同的物种,不同种属的物种之间为何偶尔可以交配,但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却常常没有生育能力?<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润林告诉记者,自然界的物种均是在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稳定遗传下来。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些物种由于不适应变迁的环境而消亡了,另有一些新的物种又会应运而生。总体而言,生物界形成了一个个固定的种系,所有这些物种在遗传基因上都是相对稳定的。物种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物种间的生殖的隔离。我们所说的物种之所以能成为物种,是因为它们本身是非常稳定的。如果一个物种和别的物种可以不断的杂交并产生可育的后代,那么,它本身就一直处于分化变异之中。不同物种理论上是不能交配的,这是因为形成每一物种的遗传基因程序、染色体组的结构,特别是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物种之间都不能进行种面的杂交。那么,为什么马和驴、狮和虎可以交配并产生后代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 马润林说,物种定义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生殖隔离,但在一小部分物种之间,特别是亲缘关系很近,属于同一个科目和属的物种,也有个别局部成功的例子。像马和驴生出骡,狮和虎生出狮虎兽或虎狮兽。但这些局部成功的例子在生物进化的意义上而言又不一定完全成功,如果这些杂交后代绝育,在物种进化上就没有意义。&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界动物的杂交,特别是一些高等动物之间的杂交,在物种已经形成之后,一般不能形成新的物种。但并不能说它们不试图去杂交,这种倾向在一部分物种之间是存在的,只是最后是否能出现新的物种要看许多偶然的条件。<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同物种之间,染色体的数目往往是不一样的。在高等动物的遗传物质里面染色体在每一个体细胞里都是两套,一套来自父亲,另一套来自母亲。当亲本的染色体数目不一致时,精卵细胞的染色体无法全部联会配对,所产生后代即使能成活,但很难再产生有生育能力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像马和驴,一个染色体数目是64,一个染色体数目是62。这种染色体数目的不同,使得它们杂交产生的后代性染色体的减数分裂无法进行,这样就使得这些杂交动物不能产生可育的生殖细胞,所以这些动物也就不再有繁殖能力。但对于某些低等动物,像节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里,它们本身对染色体数目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它们突破原有物种形成新物种的可能还是有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 马润林说,在自然界中,新物种出现的方法一种是通过自身的突变,一种是通过杂交。这种对原物种的突破是生命进行和物种进化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倾向性非常普遍,但造成的结果并不普遍。<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骡子集中了马和驴的优点,而狮虎兽却不能集中老虎和狮子的优点?<br/>&nbsp;&nbsp;&nbsp;&nbsp;&nbsp; 马润林认为,在同一个物种内部的不同个体间如果因地理环境分化遗传距离或渊源越远,交配后它们的后代就越有杂交优势。比如人类之间越是不同民族之间成婚,生出的孩子就容易吸收和表现双亲的优点,常常更健壮和漂亮。这是因为物种内部有这个趋势,遗传物质需要一个杂合度去保证它的生存力,即越是杂合的生存力就越强。<br/>&nbsp;&nbsp;&nbsp;&nbsp;&nbsp; 这个“杂种优势”的概念延伸到不同物种时,在能够杂交的物种之间,它们的杂交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有一个代价,染色体不能全部联会重合。但马和驴刚好能重合,所以骡子吸收了它们双方的优点。<br/>&nbsp;&nbsp;&nbsp;&nbsp;&nbsp; 实际上老虎和狮子也存在着这个趋势,狮虎兽个体都比较大,也很强壮,但由于它遗传基因在染色体数量上的不匹配性,它们有严重的遗传基因缺陷,这些缺陷导致有的个体寿命比较短,有的个体长得不好。<br/>&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由于其渊源程度比较远,如果能存活,往往能吸收双方的优点,但由于染色体数目不同,不同物种带有天生的缺陷,在马和驴这一点上,强壮这一点得到体现,绝育这一点不可避免。在狮虎的问题上,强壮这一点有的个体体现了,有的个体体现得比较弱,它们本身能不能存活情况各不一样,现在我们也看到过有存活十几年的狮虎兽,这表明它们还是能存活的。&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 马和驴交配的成功概率为什么相对高,而狮子和老虎交配的成功率为什么非常之低?<br/>&nbsp;&nbsp;&nbsp;&nbsp;&nbsp; 马润林认为,马和驴是人类已经驯化和饲养的动物。它们的性情都比较温顺,整个驯化过程中都有人类的参与,加上它们都是植食性动物,饲养的环境都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是驯养,人为的原因使它们在了一起,又是人为的原因使它们交配,这样就使得自然界不大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马和驴过去长期都是畜力和动力的来源,人类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让它们交配,这种机会自然就大得多了,成功的概率所以就比较高。<br/>&nbsp;&nbsp;&nbsp;&nbsp;&nbsp; 老虎和狮子是自然界自由存活的动物,本身各有自己的领地,甚至地理分布都不相同,平常几乎都不见面,今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在动物园和驯化条件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了驯养动物的状态。虽然它们天性是野性的,肉食性的动物,交配成功的概率虽然低,但这个可能性却是存在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 许多专家认为,狮虎兽在科学上毫无研究价值,马润林对这种观点又是怎么看的呢?<br/>&nbsp;&nbsp;&nbsp;&nbsp;&nbsp; 有许多专家认为,狮虎兽对于科学研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只能说明虎和狮这两个物种能产生后代而已。它们有的也只是一些商业价值。马润林认为,这种观点他是完全不能同意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 他说,如果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他自己对这个问题就有非常大的研究兴趣。从分子遗传学的角度讲,这种物种间杂交后代是比较基因组学及基因功能研究的绝好材料。现在,人类对于老虎和狮子本身的基因组的情况、染色体的情况、遗传基因的情况,由于经费所限了解的还比较少。实际上,对不同的物种产生的可存活后代的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对它们父母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再把三者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哪些基因没有参与生命重组,被丢掉了,而哪些丢掉的基因功能又怎么被别的基因所代替或补偿而使得生命活动可以维系;哪些基因是生命重组过程中的关键零件,没有了它们,个体就不能存活,等等。<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这项工作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研究的结果将是不可多得的遗传材料。它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基因在生命体中的角色、功能和地位。这种纯科学、纯理论的研究虽然不能像研究杂交水稻那样产生非常巨大的社会效益,但对科学的发展意义却非同凡响。&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 离开科学研究的意义不讲,狮虎兽之类的东西可能有助于满足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好奇而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或者说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社会的需求就可能有满足这种需求的经济努力,从而把这种需求转化为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各国动物园持续不断地培育狮虎兽等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1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12-26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江北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滑块验证:
img_loading
智能检测中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