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抱子虫病(Microspridians disease)。能够引起虾产生疾病的有微粒泡子虫(NOsema sp.)、匹里虫(Pleisopkora sp.)和特汉虫()Thelolenia spl.)。我国已知的有微粒抱子虫和特汉虫二属。 <br/><br/> 抱子虫多寄生于肌肉和生殖腺内,但也有在心脏、血管和消化道等处发现。<font color="#ff0000">受感染的虾肌肉混浊。变白并失去弹性。故有“乳白虾”或者“棉花虾”之称</font>。镜检时可见到虾肌肉内充满了抱子体,后者一般为圆形或梨形,大小只有2-10po。周围围绕有弹簧状盘曲的极丝。抱子体有的有包囊,有的则无包囊。其存在形式常随不同种类和生活史中的不同阶段而异。例如微粒饱子虫属无拘囊,抱子体常以分散形式存在;而特汉虫和匹里虫是属于有包囊的种类,正常情况下前者每个包囊内含有抱子体8个,后者为优个或者更多。 <br/><br/> 被微抱子虫感染的虾多见于雌性,雄虾比较少见。其原因尚不太清楚。一般认为此病是健康虾吞食了被泡子虫感染的其它食物(中间宿主)后引起的。养殖池内投喂含有病原体的饵料,常常是爆发虾病的主要原因。微抱子虫感染,对池养虾类的危害不可低估。它们可以影响性腺的发育,严重时可以引起对虾死亡(特别是幼虾期)。 <br/><br/> 微粒抱子虫对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很强,据郝斌等(1984)报告,它们可以在一20摄氏度低温条件下经历8个月而不死。此将,将被寄生肌肉的组织匀浆后,在1000G离心力下转动20min,虫体的活力仍不会受到影响。由于微粒抱子虫是在肌 肉细胞内寄生的,一般药物在虾忍受范 围内无法将它们杀死,因此治疗比较困难。为了避免养虾池内上述病症的蔓延。有人建议最好的办法是把鱼类彻底地从养虾池中清除掉,因为它们很可能是微抱子虫生活史中的中间宿主。<font color="#ff0000">一旦发现病虾或尸体后要及时将它们捞走。养殖结束后用漂白粉严格消毒池体。 <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21 21:20:2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