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鱼种

    [复制链接]
43290 96
原生鱼Lv.21 发表于 2009-4-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832727">这是在下在网上收集的一些<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6%D0%B9%FA">中国</span>濒危鱼种的图片及资料,整理之后发在这里同广大爱好原生鱼的朋友分享,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鱼,保护咱中华的宝贵财富,别让这些美好的生命消失在地球上。<br/>&nbsp; &nbsp;&nbsp;&nbsp;在此声明:此贴只为像广大鱼友传播鱼类知识,呼吁广大鱼友保护原生物种,非为盈利目的。图片与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对此感到不爽,请立即联系本人,我将马上停止使用并删除有关图片及文字。</div>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彩评论96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七粒浮子施氏鱘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七粒浮子。英文名:Amur sturgeon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IUCN(1996)EN&nbsp;&nbsp;CITES(1997) 附錄Ⅱ。<br/><br/>  體長梭形,頭尾部尖細。頭部呈三角形,頂部較平。吻尖,平扁。口小,下位,橫裂,口唇具花瓣狀皺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橫列的須2對,等長,須基部前方若干疣狀突,多數為7粒,故稱之為七粒浮子。體被5行縱列骨板狀硬鱗,各硬鱗上均具銳棘,鱗間皮膚粗糙。背鰭後位;胸鰭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鰭條長,略硬;臀鰭位於背鰭基部之後;尾鰭歪形。頭部及背側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br/><br/>  施氏鱘是一種典型的江河魚類,不作遠距離洄遊。屬於中下層魚類,幾乎所有時間都在活動。日常所見的多為單獨個體,很少群集。平時多棲息於大江之江心、江套以及旋流裏,更喜水色透明、底質為石塊、砂礫的水域。平時行動遲緩,喜貼江底游動,很少進入淺水區和湖泊;而當江中春季漲水及風浪大時游動甚為活躍。冬季在大江深處越冬,解凍時遊往產卵場所。性成熟個體一般長,在1米以上,重6公斤,年齡在9齡以上;雌魚稍晚。產卵期長為5月底至7月中,在江河干流,小石礫底質環境中產卵,水溫為17℃,懷卵量為51-280萬粒。卵具粘性。鱘的食性依魚的不同年齡而異。幼小個體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及水生昆蟲幼蟲為對象,成魚除索食底棲動物外,還食小型魚類,甚至捕食水蛙。性成熟的個體在產卵期索食強度很低,甚至停食。<br/><br/>  鱘魚分佈於黑龍江流域,自黑龍江上游至俄羅斯境內的黑龍江河口均有。<br/><br/>  鱘魚個體不及鰉魚大。1979年測量的136尾魚的平均長度為1.54米,平均重量22.5公斤,其中最大個體長2.44米。其壽命比較長,曾測量1尾長2.3米,重102公斤的鱘魚,約45歲。鱘魚為大型名貴的經濟魚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除供鮮食外,可以燻制,其味更佳。其卵巢也是加工食品魚籽的原料。魚鰭可製成魚翅。鰾及脊索都為魚膠的原料。鰾與鰉魚鰾具有相同的藥效。<br/><br/>  由於本種是長壽型、性成熟年齡較遲的大型魚類,雌性最小成熟年齡為15年。由於捕撈過度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漁獲量不斷下降。目前將臨近瀕危。<br/><br/>  俄羅斯曾對本種的馴養和繁殖進行研究,獲成功後推廣為湖泊和水庫的養殖對象之一。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始,開展了人工繁殖的試驗,並獲得成功,並在飼養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飼育幼鱘的經驗。目前正在開展鱘、鰉的人工雜交試驗,培育出雜交子一代。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體型最長的淡水魚──白鱘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白鱘(Psephurus gladius)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br/><br/>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br/><br/>  IUCN(1996)CR&nbsp;&nbsp;CITES(1997) 附錄Ⅱ。<br/><br/>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後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徵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於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稜形鱗板,向後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後,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br/><br/>  白鱘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於幹流的深水河槽,善於游泳,常遊弋於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遊的魚類。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底質多為岩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br/><br/>  白鱘分佈於長江幹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其他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br/><br/>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於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藥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br/><br/>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佈於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於第四紀冰期產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佈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刼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佈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清蒸鰣魚不刮鱗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鰣(Macrura reevesi)屬鯡形目,鯡科,鰣亞科,鰣屬。俗名:時魚、三來魚、三黎魚。英文名:Hilsa herring , Seasonal shad , Reeves’ shad 。<br/><br/>  瀕危等級:瀕危。<br/><br/>  體甚側扁,呈長橢圓形,頭中等大,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傾斜,下頜稍長;上頜正中有一缺刻,與下頜骨正中的突起相吻合。上頜後端達眼後緣下方,眼有發達的脂眼瞼。鰓耙細長且密。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鱗片大而薄,上具細紋;尾鰭基部有小鱗片覆蓋;胸鰭、腹鰭基部有大而成長形的腋鱗;腹面有大形、銳利的稜鱗,排列呈鋸齒的邊緣。無側線,體背和頭部呈灰黑色,中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及腹部銀白色;腹鰭、臀鰭灰白色,其他各鰭暗藍色。<br/><br/>  鰣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入江而得名。平時生活於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體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遊,在5-7月,當水溫達28℃左右時,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緩流、沙質底的江段繁殖。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後親魚仍遊歸海中。幼魚則進入支流或湖泊中覓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鰣魚在長江的產卵場,比較集中在波陽湖及贛江一帶,少數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極少數上溯到宜昌附近。在珠江,則主要在西江下游江段產卵,上溯可達廣西桂平。鰣魚為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亦食硅藻及其他有機物的碎屑;但在生殖洄遊期間,親魚很少進食。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br/><br/>  我國近海分佈極廣,黃海、東海、南海都有分佈;淡水中分佈於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水系。<br/><br/>  鰣魚個體較大,常見個體為1-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8+齡,體長達616毫米,體重3.5-4公斤。它肉細脂厚,味極腴美,其內臟含脂量為18-21.7%,鱗片與皮膚間滿含油脂,鮮味濃重,營養豐富。鰣魚蛋白質含量為11.4-16.9%,脂肪為11.1-17.0%;還富含鈣、鐵、磷等,故在烹制時特別強調“清蒸鰣魚不刮鱗”。鰣魚歷來就是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下游的名貴魚類,在古代就被作為納貢之物,清蒸鰣魚,馳名古今中外。沿江各地鰣魚到達的時間各各不同,漁汎也有遲早,如江蘇江陰是“穀雨見鰣魚”;安徽是“清明早,芒種遲,立夏、小滿正當時”;江西峽江是“端午吃鰣魚”;而在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為農曆3月吃鰣魚。錢塘江則從立夏至端午節之間。江蘇、上海視鰣魚為長江淡水四大名魚之首。<br/><br/>  鰣魚肉性味甘、溫,有滋體強身之功效,蒸食能補虛勞。將魚蒸出之魚油,涂於水火燙傷處,療效甚佳。<br/><br/>  鰣魚在溯河產卵過程中,常結成大群。長江下游在1970年以前常年產量為500噸左右,1974年高達1500噸。由於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索餌肥育的幼魚,造成補充群體急劇減少。此外,鰣魚的主要產卵場贛江的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興建,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遊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數種原因,鰣魚的資源急劇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始,鰣魚的種群數量已處於瀕危狀態。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緯度最低的鮭──台灣馬蘇麻哈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台灣馬蘇麻哈魚(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屬鮭形目,鮭科,大麻哈魚屬。俗名:犁山鱒、櫻花鉤吻鮭、次高山鱒。英文名:Cherry salmon , Masu salmon 。<br/><br/>  瀕危等級:瀕危。<br/><br/>  體呈長紡錘形,稍側扁。吻突出,微彎,口端位,口裂長,口裂可達眼後緣下方。上頜骨向後伸過眼後緣。上下頜具齒。側線平直。脂鰭距尾鰭較距背鰭為近。脂鰭末端游離。尾鰭彎月形。體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中央有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側線上方有11-13個小黑點。<br/><br/>  台灣馬蘇麻哈魚為冰期自北方而來的殘留物種,已經成為定居於淡水河川的陸封型魚類。為我國台灣省所特有,僅生活於我國台灣省大甲溪上游海拔1500米以上的犁山溪流中,是全世界鮭科魚類現生種類中已知兩個分佈最南的種類之一(另一種在墨西哥)。本種棲息於水溫15℃以下的清澈溪流中。對水質及水的溶氧要求很高。以水生昆蟲或掉落在水中的昆蟲為食,一般可長至200-300毫米。<br/><br/>  台灣馬蘇麻哈魚的資源量,過去未作深入調查。近年來,由於過度捕撈,致使數量大為減少,目前已瀕臨絕種。台灣省有關部門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進行人工繁殖試驗,並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台灣地方政府已加強對本種的各項繁育和保護研究,並對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等進行了深入調查和嚴格禁止捕撈。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七上八下哲羅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哲羅鮭(Hucho taimen)又名哲羅魚,屬鮭形目,鮭科,鮭亞科,哲羅魚屬。俗稱:者羅魚、折羅魚、哲綠魚(東北),大紅魚(新疆)。英文名:Taimen , Huchen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體長,略側扁,呈圓筒形。頭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頜骨明顯、游離,向後延伸達眼後緣之後。上下頜、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內傾斜的銳齒。鱗極細小,橢圓形,鱗上環片排列極為清晰,無幅射溝,側線鱗193-242枚,側線完全。脂鰭較發達。背部青褐色,腹部銀白。頭部、體側有多數密集如粟粒狀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點。產卵期雌雄體全顯示出青銅色,腹鰭及尾鰭下葉為橙紅色,雄魚更為明顯。幽門盲囊205-219。<br/><br/>  哲羅鮭為冷水性的純淡水兇猛食性魚類。終年絕大部分時間棲息在低溫(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裏。冬季因受水位的影響,在結冰前逐漸向大江或附近較深的水體裏移動,尋找適於越冬的場所。春季開江後,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遊,8月以後向幹流移動。黑龍江沿江一帶漁民有“細鱗、哲羅,七上八下”的諺語,這是指細鱗魚和哲羅魚的洄遊規律。性成熟需5齡,體長達40-50釐米。生殖期於5月中旬開始,水溫在5-10℃左右,親魚集群於水流湍急、底質為砂礫的小河川裏產卵,親魚的產卵方式與大麻哈魚相同。親魚有埋卵和護巢的習性。產卵後大量死亡,尤以雄魚為更多。仔魚喜潛伏在砂礫空隙之間,不常游動。哲羅魚非常貪食,是淡水魚中最兇猛的魚種之一。覓食時間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後,由深水遊至淺水岸邊捕食其他魚類和水中活動的蛇、蛙、鼠類和水鳥等,其他時間多潛伏在溪流兩岸有蔭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溫稍高時,食欲差些,甚至有停食現象;冬季不停止攝食,僅生殖期停止攝食。<br/><br/>  哲羅鮭多分佈於我國境內的黑龍江、圖門江、額爾齊斯河等水系。國外分佈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東歐的伏爾加河與烏拉爾河上游等河流。<br/><br/>  哲羅鮭的生長速度較快,並以相等的速度發展,屬於大型經濟魚類。一般個體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達50公斤,長在1米以上。肉味鮮美、細嫩,為富有營養的魚類,也是高寒地區的特產,在產區內為珍貴的食品。<br/><br/>  哲羅鮭的資源量無詳細報導,但據《黑龍江省漁業資源》(1985)記載,在黑龍江,哲羅鮭的數量較過去顯著減少,全省漁獲物中幾乎不佔比重。主要由於繁殖期過度捕撈,使補充群體大為減少,以及環境污染破壞生存的環境條件等造成資源量顯著下降。目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新疆大白魚──北鮭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北鮭(Stenodus leucichthys)屬鮭形目,鮭科,北鮭屬。俗稱:大白魚。英文名:Inconnu 。<br/><br/>  瀕危等級:絕跡(國內)。<br/><br/>  體長,側扁,尾柄短小,吻不突出,眼前緣有脂眼瞼。眼間隔寬坦。口端位,下頜略長於上頜,上頜骨後端達眼後緣的下方;上下頜、犁骨、腭骨及舌上的牙齒均很細小。側線平直,側線鱗為103-111個。背鰭第一分枝鰭條最長,脂鱗較小;臀鰭基末端與脂鱗基末端相對,下緣微凹,其第1-2分枝鰭條最長;尾鰭叉形。體背部灰色,體側較淡,腹部銀白色。<br/><br/>  北鮭廣泛分佈於北冰洋水系各河流。由於受地理條件的制約,北鮭形成了在生態特性上有較大差異的兩個生態型,即河川型和半洄遊型。分佈於我國境內新疆額爾齊斯河下游的種群屬河川型。終生生活於河川,高齡魚多生活於上游河段,低齡魚多聚集於下游河段。北鮭生長較快,3+齡已達性成熟。秋季溯河進行生殖洄遊,產卵於無雜草、水流緩慢、水深3-4米、多礫石底質的河段中。孵出後的仔魚順流而下,進入俄羅斯境內的額爾齊斯河中、下游和鄂畢河生長、肥育。在我國境內捕獲的均係產卵群體,個體較大,體重一般在2.5公斤以上。<br/><br/>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北疆的年漁獲量曾達10噸,是額爾齊斯河的主要捕撈對象。其後,由於俄羅斯境內的額爾齊斯河中、下游開渠引水,造成額爾齊斯河流入鄂畢河的水量減少,影響了北鮭溯河產卵,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產量逐年下降。至80年代已極為罕見,幾近絕跡。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黑龍江大白魚──烏蘇裏白鮭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烏蘇裏白鮭(Coregonus ussuriensis)屬鮭形目,鮭科,白鮭屬。俗稱:雅巴沙、兔子魚、白魚、大眼白。英文名:Ussuri cisco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體長,橢圓形,略側扁,體高大於頭長;頭較小。吻短,約與眼徑相等。口端位,口裂小;上頜骨寬大,後端游離,末端達眼球中部下方。眼無脂眼瞼,上下頜、犁骨、腭骨和舌上均無齒。各鰭均小;尾鰭分叉較深;具有很小的脂鰭。體鱗較大,側線平直,側線鱗為86-92個。尾柄短。體背部灰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鰭、脂鰭和尾鰭稍帶淺黃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灰黃色。<br/><br/>  烏蘇裏白鮭為北方冷水性魚類。喜棲息於水質清澈、砂礫或礫底質、水溫較低的平原區河流或山澗溪流中,或藏在大江深水處。為陸封型種類。常棲居於水溫1-20℃的水域,最適水溫為10℃左右,但水溫降至1℃時,仍能正常攝食。隨生活水域環境溫度變化,有明顯的季節性遷徙:4-5月江河解凍,流水期結束後,集群在河道淺水區索鉺;水溫上升至15℃以上時,開始遊向水溫較低的上游支流或山澗溪流;10月水溫降至10℃以下,遊回原河道支流進行繁殖。冬季在河道深處越冬。烏蘇裏白鮭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小型魚類、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夏季幾乎停食,春、秋季食欲較旺。生長速度較慢,5齡魚長約31.5釐米,第六年為36.4釐米,第七年為40.7釐米。體長35釐米的個體,體重約0.5公斤。性成熟需5-6年,產卵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產卵場所選擇於支流中。<br/><br/>  烏蘇裏白鮭主要產於黑龍江省的烏蘇裏江,其次是黑龍江、松花江和興凱湖等水域,嫩江數量較少;國外除俄羅斯黑龍江水系外,庫頁島也有分佈。<br/><br/>  烏蘇裏白鮭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經濟魚類,也是黑龍江省的特產魚,產量以烏蘇裏江、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中游為多。目前黑龍江全省年產量約50噸,佔總漁獲物的0.4%;在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1940年約達116.2-640.6噸。但現在產量明顯減少。肉質細嫩,味鮮美,脂肪含量高達7-16%。烏蘇裏白鮭可以作為北方山谷型水庫的放養對象。<br/><br/>  由於主要產區位於中俄兩國的界河,而對界河的生產未加限制,過度捕撈,尤其是中俄兩國漁民大量捕撈體重100-200克的幼魚,直接影響了資源的正常補充。再則,生活水域環境的污染,也影響著魚類的正常的生命活動。近年來,大個體高齡魚已極為少見。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淡水魚之王──香魚”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香魚(Plecoglossus altivelis)屬鮭形目,香魚科,香魚屬。俗稱:秋生魚(遼東半島)、海胎魚(渤海西岸)、鲇魚(日本)、年魚、油香魚、留香魚、記月魚、香魚。英文名:Ayu , Sweetfish 。<br/><br/>  瀕危等級:易危。<br/><br/>  香魚體細長,頭小。吻尖,前端向下彎成鉤形突起。口大,下頜兩側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間呈凹形,口關閉時,吻鉤與此凹陷正相吻合。上下頜生有寬扁的細齒,前上頜骨、上頜骨和舌上均有齒,口底有囊形粘膜皺褶。除頭部外,全身密被極細小圓鱗。背鰭後方有一個小脂鰭,與臀鰭後端相對。身體背部青黑色,體側面由上半部至下半部逐漸帶黃色,腹部銀白,各鰭皆為淡黃色,脂鰭周圍微紅色,胸鰭上方有一群黃色的斑點。<br/><br/>  香魚是一種溯河洄遊性魚類,每年秋季在江河中產卵,當年孵出的幼魚入海越冬。冬天在平靜的沿岸越冬。翌年春季,體長大約為46毫米左右的香魚自海裏上溯至河流餌料豐富地帶育肥,此時全體透明,日本人稱之為“肥鲇”。上溯時一天可達20公里以上的旅程,並能超越過相當大的障礙。上溯一般分3、4批,而第一批個體最大。如上游無冷水,香魚的上溯可接近發源地。香魚進入育肥並產卵的江河必須是地勢陡峻,水流湍急,深度不大,水流有聲,水溫在27℃以下,水質清亮透明度大,河床為石礫底質,附生藻類多,沒有泥沙附著的通海河流。而對於一些地處寬廣的沖積平原,水流平緩,沿岸土壤肥沃,底質為泥沙淤泥,或有較大的涌潮的河流,則不適於香魚的生長,因而此類河流未見香魚棲息。<br/><br/>  香魚的產卵場多在江河的中、下游水流湍急有礫石的地方,卵粘性,附著於石礫上孵化。產卵季節於8月下旬至9月下旬。產卵以夜間為盛,每逢陰雨,水溫下降,產卵魚就增多。香魚的懷卵量,一尾長17釐米、重74.6克的個體約懷卵46900粒,一尾長15.5釐米、重36.3克的個體約懷卵19500粒。<br/><br/>  香魚的幼魚以浮游動物為食,可用毛鉤釣取。進入淡水後,以刮食岩石上的硅藻、籃藻等植物性為主,同時也攝食昆蟲類和浮游動物,故漁民常以擬餌鉤捕獲。<br/><br/>  香魚多為洄遊型,而在少數河流中發現有陸封型的生態群體,香魚生命週期短,1+齡性成熟產卵後即死亡。香魚生長較快,體長一般可達18-25釐米,體重100克左右。香魚肉醇厚,肉質細嫩鮮美,並有滋補的藥用價值,福建南部一帶百姓把它作為產婦的營養品,它還能治療痢疾病。香魚因其背脊上有一條滿是香脂的腔道,能散發出特殊香味而為世界上所不多見,故被國際市場譽為“淡水魚之王”。台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曾賦詩云:“春水初添新店溪,溪流蓄渟緣玻璃,香魚上鉤剛三寸,鬥灑雙柑去聽鸝”。據傳早在清朝,浙江鳧溪香魚作為進貢的珍品而獲得加封,歷有“鬥米斤魚”之極高售價。浙江南北雁蕩所產的香魚用火焙幹,成金黃色魚幹,色香味具佳而著名中外。<br/><br/>  香魚原產於中國、朝鮮、日本,但目前朝鮮和日本的香魚已絕跡。我國分佈於黃海、渤海、東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南至閩南、台灣。香魚曾是我國珍貴的經濟魚類。近二十年來,由於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造成資源量急劇減少,尤其是在香魚產卵育肥河段的上游大量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了香魚的繁衍生存的環境;此外,幾乎所有河流均攔河築壩建水庫,阻斷了其洄遊通道,改變了溪川的水文條件;工業污水大量排入溪川,水質污染嚴重,破壞了原有生態環境;更嚴重的是產地普遍存在大量殺滅幼、成香魚的毒、炸等嚴重破壞資源的現象,加之電、密網和鸕鶿等不良漁法,致使香魚遭受毀滅性破壞。當前,香魚的資源已處於“易危”階段。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原生鱼楼主Lv.21 发表于 2009-4-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潮州

“鱔王”──花鰻鱺

中国濒危鱼种

中国濒危鱼种
<br/>花鰻鱺(Anguilla marmorata)屬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俗名:鱸鰻、花鰻、雪鰻、鱔王、烏耳鰻、蘆鰻、溪鰻。英文名:Marbled eel 。<br/><br/>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br/><br/>  花鰻鱺體形似鰻鱺,體長,前部粗圓筒狀,尾部側扁。頭圓錐形,較背、臀鰭始點間距短。吻平扁。口角超過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中央無齒;兩頜前端細齒叢狀,側齒成行。唇褶寬厚。鰓孔小。鱗細小,排列呈席紋形鱗群,鱗群互相垂直交叉,隱埋於皮下。側線完全,側線孔明顯。奇鰭互連;背鰭低而長,始點距鰓孔較距肛門近。背鰭始點與臀鰭始點間距大於頭長。胸鰭圓形。無腹鰭。脊椎骨100-110塊。體背側及鰭滿布棕褐色斑,體斑間隙及胸鰭邊緣黃色。腹側白或藍灰色,背鰭和臀鰭後部邊緣黑色。<br/><br/>  花鰻鱺為典型降河洄遊魚類之一。生長於河口、沼澤、河溪、湖塘、水庫等內。性情兇猛,體壯而有力。白晝隱伏於洞穴及石隙中,夜間外出活動,捕食魚、蝦、蟹、蛙及其他小動物,也食落入水中的大動物屍體。能到水外溼草地和雨後的竹林及灌木叢內覓食。其覓食區在菲律賓可達海拔1523.9米的山溪。在中國能達浙江天台山、北雁蕩山、南雁蕩山,福建韓江上游的長汀和海南島昌江姜園等山溪。在河湖內性腺不發育;於成年時冬季降河洄遊到江河口附近性腺才開始發育,而後入深海進行繁殖。在中國福建九龍江,每年3-7月在河溪中營穴居生活。當10-11月刮西北風時節,即開始往河口移動,入海繁殖。花鰻鱺的產卵場約位於菲律賓南、斯里蘭卡東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間的深海溝中。生殖後親魚死亡,卵在海流中孵化,初孵出仔魚為白色薄軟的葉狀體,葉狀體被海流帶到陸地沿岸後發生變態,變成短的圓線條狀的幼鰻,亦稱線鰻,進入淡水河湖內索食生長。在台灣省台東的大武河口,中秋節前可見到長約70毫米的花鰻苗。福建省九龍江在3-4月間鰻苗進入河口。<br/><br/>  花鰻鱺分佈於我國長江下游及以南的錢塘江、靈江、甌江、閩江、九龍江、台灣到廣東、海南島及廣西等江河;國外北達朝鮮南部及日本紀州,西達東非,東達南太平洋的馬貴斯群島,南達澳大利亞南部。<br/><br/>  花鰻鱺最大個體達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廣東稱作鱔王。在福建九龍江4-5月及9-10月為盛漁期,一般長700-800毫米,重約5公斤。花鰻鱺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營養價值與日本鰻鱺相似,但價格更為昂貴,歷來被視為上等滋補食品。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補強壯之功效。浙江、福建民間用花鰻頭同川芎一起燉制,連湯一同食用可以治療頭暈頭痛。用花鰻鱺煮湯,作為滋補食品,對產婦、體虛者有良效。<br/><br/>  近年來由於工業有毒污水對河流的嚴重污染和捕撈過度,以及毒、電漁法對魚資源的毀滅性破壞,攔河建壩修水庫及水電站等阻斷了花鰻鱺的正常洄遊通道等等原因,致使花鰻鱺的資源量急劇下降,現已難見其蹤跡。
珠三角高校两江联盟:171555401
欢迎加入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