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鱼类

[复制链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19423878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俗称: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英文名:Elongate loac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18308060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平鳍裸吻鱼(Psilorhynchus homaloptera)属鲤形目,裸吻鱼科,裸吻鱼属。俗称:扁吻鱼。英文名:Naked-snout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粗壮,背鳍弧形,胸腹部平直,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尾柄细长。头小,稍扁平。吻部宽扁,前端扁薄。口小,下位,横宽。吻皮发达,两侧有深沟斜向口角,吻皮、上唇和上颌各自分离,吻皮向下保盖住上唇,上颌外露,细狭,边缘软而透明;下颌突露于下唇之前,具锐缘。吻皮和下唇边缘的狭区具细小的乳突。无吻须,具口角须1对,极短小,隐埋于吻皮内侧上下唇相连处。眼稍小。侧线鳞43-46个。背鳍刺弱,光滑;偶鳍平展,胸鳍宽大,具8-9根不分支鳍条;尾鳍叉形。体背褐色,沿侧线具7-10块深色斑,腹部色浅。   一种小型鱼类。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小溪流中,常喜栖息在溪涧湍急或小河砾石间隙活动。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主要食物。产卵期约在7-8月。   本种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支流,国外分布到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河水系。   本种在我国的分布局限于边远地区的小范围内,属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须在山溪或河流小支流清澈的流水水体中生活,不适应含泥沙的混浊水体。近年来,由于产区的树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致使河水泥沙含量增高,水质受污染,影响了平鳍裸吻鱼的正常生活,使原来个体数量稀少的本种更趋于濒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1973271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属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俗称:土鲇鱼、石板头。英文名:Catfish-like loac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粗壮,前端宽阔,稍平扁,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背面观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   一种生活于海拔较高的高原河流鱼类。附属湖泊上游的河口地区数量较多。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7-8月份产卵。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0-48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482毫米,重1.5公斤。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   似鲇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似鲇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人眼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持一定数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9557782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骨唇黄河鱼(Chuanchia labiosa)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黄河鱼属。俗称:大嘴鳇鱼、鳇精、小花鱼、黄河鱼。英文名:Huanghe naked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角质发达并向口腔内部倾斜,形成不很锐利的截形前缘;下唇较发达,不分叶,表面光滑无乳突;唇后沟连续,两侧深,中间浅。无须。眼稍大。体裸露,仅在肩处有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和腹、臀鳍间的臀鳍。侧线鳞在体前部为皮褶状,后部不明显。背鳍硬刺强,具深锯齿,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在腹鳍起点之前;尾鳍呈尖叉状。体背侧灰褐色带黄,腹侧银白,体侧具少数暗斑块,各鳍浅灰色或黄灰色。   适应生活于高原海拔3000-4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喜在河流干支流清冷水域的缓流区的上层水体中活动,也能进入附属水体静水环境中生活。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硅藻为食。于5月份繁殖。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   骨唇黄河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省龙羊峡以上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   本种分布较窄,原来在青海省的扎陵湖及鄂陵湖内有一定数量,有一定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而该种的分布局限性和生长缓慢、成熟年龄迟,造成其资源受到影响而下降,数量显著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俗称:墨笔鱼。英文名:Slender top-mouth gudgeo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纤细,近长圆筒形。头小,甚尖,几近楔形。吻尖细,平扁。口极小,上位,口裂几近垂直。唇薄。无须。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鳍起点位于体中央;其它鳍均短小。体银灰略暗,中轴宽黑纹自吻端达尾,其上方具4条细黑纵纹,背中央1条。背、尾鳍具零散小黑点,尾鳍基具1大黑斑。   为生活于河流上层的鱼类,一般栖息在小支流为多,以清澈的缓流水环境最为相宜。生殖季节为5-6月份。   长麦穗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桂林、阳朔等地以及浙江富春江、安徽秋浦河等。   种群较小,原产地漓江现已几乎不见踪迹。其它分布区也因受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生活环境的改变。再则水体污染及毒、电鱼的影响,造成种群数量为减少,现仅在浙江、安徽部分江河中发现少量个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25396085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属鮋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属。俗称:四鳃鲈,媳妇鱼(山东),花鼓鱼。英文名:Roughskin sculpin , Songjiang sculp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头及体前端平扁,向后逐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口大,端位,稍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下颌和犁骨上有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4个刺,上刺大而尖端向上钩曲;后鳃盖骨上有1纵棱,鳃孔大。眼小,侧上位,眼眶两缘高凸,形成眼上棱。体无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或皮褶。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黑色斑纹,背部、头部和各鳍上有黑褐色的小斑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恰似四片鳃叶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   淞江鲈为东亚暖温带沿海的降河洄游鱼类,喜欢在澄清的流水中生活。白天潜伏水底,夜间活动,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肥育。长至1龄即达性成熟,体长可达120-140毫米,达性成熟的个体于11-12月直至翌年1-2月,降河入海在沿海浅水地带产卵,初期11-12月雄鱼较多,后期1-2月雌鱼较多。性腺在游入海水时逐渐成熟。产卵场在牡蛎礁多的潮间带。在贝壳洞内产卵,2-3月为产卵盛期,洞口多向南,满潮时水温4-5℃,盐度3.0%-3.2%。怀卵量为5100-12800粒。卵粘在穴顶壁上结为块状,由雄鱼守护。繁殖期不索食,繁殖后沿海索食。到6月海中的鱼全部返回淡水河湖内索食。孵出的仔鱼长成幼鱼后于4-5月随潮水又回到淡水河川中生长肥育。稍大在河湖内昼伏夜出。淞江鲈多以蝦为食,兼食小鱼。   我国从鸭绿江口直至福建九龙江口等邻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区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体者以上海市淞江所产为最知名。国外在朝鲜半岛西及南侧和日本九洲的福冈等地也有记录。   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即大麻哈鱼)和兴凱湖的白鱼(即翘嘴鮊)并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向来受到诗人雅客的颂扬,自古就留下了“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隋炀帝曾赞此鱼为“金薤玉鲙,东南佳味”。自东汉至今,淞江鲈驰名于我国朝野,被视为食中珍品和贡品。实际上,淞江鲈为小型鱼类,最大个体不及150毫米,仅淞江地区产量较多,渔汎在秋、冬二季。其个体虽不大,但肉质细嫩鲜嫩,无腥气,口感甚佳,尤以产卵期间更为肥腴。它的肝脏和颊部肉块甚为腴美,因而剖杀后,内脏洗净后要塞回鱼腹。淞江鲈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慢性胃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   淞江鲈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现在已很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apapaLv.2 发表于 2006-9-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江北区
新坛新气象!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17282006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翘嘴鲤(Cyprinus (Cyprinus) ilishaestom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Top-mouth carp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形似鲤。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尖长,头长大于体高或背鳍基部长。吻长而尖,鼻孔前方显著隆起。口上位,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口裂顶端在眼中部水平线之上。无须。眼较大。鳞较大,侧线鳞36-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几乎相对,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胸、腹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4道沟纹。背部黄绿色,体侧渐淡,腹部银白色。胸鳍略带灰色,其它各鳍淡黄色。体侧鳞后部具一新月形小斑。   主要栖息于水草较多的深水处。杂食性,主食虾和小鱼,兼食水草。个体较大,一般体长为170-300毫米。   翘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杞麓湖。   翘嘴鲤原为产地常见经济鱼类。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对湖泊的开发不科学,造成湖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湖面缩小,水位降低,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大量水草死亡,破坏了翘嘴鲤的栖息和产卵的环境,造成资源急剧下降,现已几乎灭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17561764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平鳍鳅鮀(Gobiobotia homalopteroidea)属鲤形目,鲤科,鳅鮀亚科,鳅鮀属。英文名:Eight-whisker gudgeo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圆筒形,头胸部宽,略平扁,腹部平,尾柄侧扁,细长。头大而宽,头宽大于头高,头背具细小皮质棱脊。吻钝圆。口大,下位,宽弧形。上唇具皱褶,下唇光滑。须4对,1对口角须,3对颏须,稍长。眼小。侧线鳞41-42个。背部及体侧鳞片大多具棱脊,腹面裸露,并扩展至部分体侧。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正中;胸鳍宽短,第三鳍条最长且突出;尾鳍深叉状。体背侧灰褐,腹部灰白,侧线上方具一黑纵纹,背鳍微黑,其它鳍灰白色。   生活环境为底质多砂和砾石的流水中,在水体下层活动,常匍伏水底营底栖生活。   分布于甘肃兰州至陇中一带的黄河干支流。数量极少,过去偶见,目前更难见到。主要原因是本种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稍受外界因素干扰,如水土流失、泥沙含量上升等水体小生境的变化,都会对其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有害渔法的伤害,致使原来种群数量甚少的本种更趋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320173439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俗称:怀头鱼、怀子、六须鲇。英文名:Northem sheatfish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尾头侧扁。头长,平扁。吻钝圆。口大,亚上位,上颌较下颌为短,后伸超过眼后缘;颌齿显露;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须3对;上颌须1对,伸达胸鳍;下颌须2对,前须较后须长。眼小,侧上位。体无鳞。背鳍小,无硬刺;胸鳍硬刺较弱,前后缘光滑,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方,伸达臀鳍;臀鳍基部长,臀鳍条83-90,略连尾鳍;尾鳍圆截形。体背侧淡黄灰色,腹侧较淡。   喜生活于主河道及支流中,不喜到湖区及泛滥地带。为中、下层鱼类。性不很活泼,白天多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则居于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摄食强度减弱。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性成熟年龄为3冬龄或更大。生长速度较快,2冬龄的体长可达560-580毫米左右,3冬龄可达675-685毫米。据记载最大个体体长达2米,体重40公斤。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水系黑河市以下到抚远县江段,松花江、嫩江及乌苏里江等,辽河下游也产;俄罗斯共青团城以下渐少。   过去在黑龙江中游平原区较常见,常与鲇鱼混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捕捞过度,自然补充量远小于捕捞量;其次山区水源林的锐减,使江水常流量锐减枯少(枯水季节尤甚),而洪水期泥水暴增,均有害于鱼类资源;再则工业有毒污水的排放,均对鱼类资源造成威胁。20世纪60年代以后,怀头鲇在嫩江齐齐哈尔江段几乎绝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