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是真是假!!!!

  [复制链接]
yobbo53Lv.3 发表于 2007-7-10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广州 /广东电网公司全统一出口
huiti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tlds_zgmLv.2 发表于 2007-7-27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安徽铜陵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WLv.2 发表于 2007-8-4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汕头
[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狩猎名人Lv.2 发表于 2007-10-10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 /世纪新元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p>什么东东</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macau888Lv.2 发表于 2007-10-12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广东惠州
肯定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毛毛→虫Lv.2 发表于 2007-10-28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em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折翼Lv.2 发表于 2007-11-8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那就是说是真的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evilshaqLv.2 发表于 2008-5-7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 上海闵行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ngonleiLv.2 发表于 2008-5-7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p><table bordercolor="#ffffff" height="25"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ackground="images/bg.gif" border="1"><tbody><tr><td align="center">中文名: 雷山髭蟾</td><td align="center">拉丁文名: <i>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i></td></tr></tbody></table></p><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body><tr><td><font color="#3366ff"><b>物种特征:</b></font>[识别特征]头体长雄性69~93 mm,雌性58~80 mm。背面蓝棕色,散有不规则的大小黑斑,四肢背面隐约可见黑横纹;腹面紫灰色,散有灰白疣粒,咽喉部色略深。头扁平,吻宽圆,吻棱明显;瞳孔纵置,眼球上半浅绿,下半深棕色;鼓膜不显;颞褶宽;上颌齿弱,无犁骨齿;舌宽大,深缺。胫跗关节达肩前,跟部不相遇;指趾端圆秃;指游离,趾间约2/3蹼。头背皮肤较光滑,体背及体侧皮肤松弛而显皱,有不明显网棱,体侧疣多且大,四肢背面纵肤棱及网棱极明显;腹面满布白色小疣,腋部有一对紫灰疣。繁殖季节雄蟾上唇后缘有2对黑色角质刺;无声囊。 [分布] 我国特有种。仅见于贵州雷山。 [生物学] 栖息于海拔800~1800 m山区植被丰富、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带。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昼伏夜出,觅食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季节才进入水域。11月为繁殖期,雄蟾与雌蟾先后来到山溪上游水流缓慢、水质清彻、水底多大石块的浅水处交配产卵。卵彼此以胶膜粘连呈团,粘附于为水淹没的大石下方,每一卵群有卵212~347粒。卵径4 mm左右,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胚胎发育到尾芽期出膜。蝌蚪尾基背面有浅色"Y"形斑,唇齿式Ⅰ:5-5/4-4:Ⅰ。蝌蚪在水中经过两个冬天,第三年完成变态。 [估计数量] 不详。 [致危因素及现状] 雷山髭蟾分布区极狭窄,数量不多,蝌蚪期长,易遭天敌,成活率低,加以当地群众大量捕捉成蟾食用,数量急剧减少。 [驯养繁殖状况] 未见报道。 [现有保护措施] 1992年7月12日贵州省以黔府发[1992]44号文颁布的《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所有蛙类列为该省保护对象。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建议贵州省在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蛙类一项中宜再分主次,将雷山髭蟾作为主要保护对象。②建议将雷山县所辖雷山范围中髭蟾主要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主要从事保护雷山髭蟾及其生存环境,严禁滥捕乱捉。 </td></tr><tr><td><font color="#3366ff"><b>作者:</b></font>赵尔宓. 1998.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td></tr></tbody></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7 6:52: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ngonleiLv.2 发表于 2008-5-7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60" border="0"><tbody><tr><td height="5"></td></tr><tr><td><span class="p1"><font color="#3366ff">主要分布省份:</font></span><a href="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search/locate.shtm?id=52&amp;state=贵州"><font color="#000000">贵州</font></a> <br/><br/><span class="p1"><font color="#3366ff">分布在以下保护区:</font></span><a href="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search/reserve.shtm?vernacular=雷公山&amp;loccode=95709"><font color="#000000">雷公山</font></a> <a href="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search/reserve.shtm?vernacular=莽山&amp;loccode=95582"><font color="#000000">莽山</font></a> </td></tr></tbody></t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