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鱼类

[复制链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976077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云南鯝(Xenocypris yunna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鯝亚科,鯝属。俗称:油鱼。英文名:Kunming nase 。   濒危等级:濒危。   体长,略侧扁,腹部圆。腹棱自腹鳍末端开始延伸至肛门。吻短而钝圆。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眼侧上位。口小,横裂,下颌具发达的角质缘。上颌厚而稍突出,下唇很薄。无须。侧线略下弯。侧线鳞72-77。背鳍具后缘光滑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生活时背部灰黑色,两侧及腹面银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红色,尾鳍橘红色。   喜生活在水质清澈、透明度大、溶氧高的水域,多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食性杂,除摄食浮游动物外,也食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产卵期为5-6月,在沿岸砾石滩上繁殖。卵粘附于砾石上孵化发育。   云南鯝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20-200毫米。生长较慢。它以肉嫩、味美而在滇池湖畔享有盛名,每逢初冬,肠管周围积满脂肪,故有“油鱼”之称。自20世纪70年代始,滇池围湖造田导致其栖息和繁殖场所的破坏,水质污染与滥鱼酷捕,引种不慎带入大量生命力和繁殖力强的小杂鱼大量吞食其鱼卵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云南鯝资源量的急剧下降,目前仅能在捕捞季节中偶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9422010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裂峡鲃属。俗称:巴红(傣语音译)。英文名:Grooved isthmus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纺锤形,侧扁,腹部圆,无棱。头较大,约占体长的1/3。吻圆钝,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发达。口端位,口角达眼前缘,上唇与吻皮之间有1条沟,该沟后伸绕过口角须基部外侧向前向内伸折成为唇后沟。左右唇后沟互不相通。口角须长约等于眼径。鳃峡中央有1条深纵沟达口下方。鳃膜相连且游离。鳞较大;侧线鳞26-29。背鳍最后硬刺上半部软而下部稍硬且有时有小锯齿;背、臀鳍外缘均内凹。体银白色,背侧暗绿,背、腹鳍始点间有1垂直黑带纹。背鳍灰黑,其它鳍橘红色,尾鳍上下缘黑色。   生活于东南亚热带雨林带地区的平原河湖内。喜缓流水域。为杂食性鱼类。一般体长200-300毫米。成鱼雄性的偶鳍、臀鳍及尾鳍为橘红色外,头部及体鳞有许多小珍珠状追星。小鱼尾柄中部及尾鳍基也有较明显的黑色垂直状纹,在尾部臀鳍基前端上方尚有一圆黑斑。   裂峡鲃在我国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及勐仑;国外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爪哇岛。   在我国澜沧江下游原来较习见。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捕捞过度,再加上毒、炸、电鱼等现象,对此鱼的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致使现在已很少见到这种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4455800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细鲫属。俗称:金丝鱼。英文名:Yenus fish 。   濒危等级:绝迹(野生)。   体细小,长而侧扁,前腹部圆,自腹鳍基底到肛门具腹棱。头小。吻圆钝。口小,下颌稍突出。无须。眼大。鳞大,无侧线,纵列鳞30-32。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胸、腹鳍短。体黄褐色,背部带蓝色,腹部白色,体中轴有红黄色狭纹,在此纹之上方具蓝黑条纹,下方为蓝绿带闪光的纹,尾基有一周缘金黄的蓝色大斑。各鳍灰白色。   林氏细鲫为生活于亚热带地区的小型鱼类。栖息在我国南方地区河沟和小河道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生活在水质澄清、水生植物生长繁盛的浅水中。   本种仅分布于香港新界之小溪中、数量甚少。产区内部分河流由于修建水利设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断流,生境被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绝迹。目前仅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等地有人作为观赏鱼加以饲养、繁殖,并外销欧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5266510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鮈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英文名:Rare gudgeo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小,细长,稍侧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小,端位,弧形。唇薄,无须。眼近吻端。侧线不完全,后端呈断续状,最长可超过腹鳍基部。纵列鳞31-34。背鳍短,无硬刺,起点略近尾基。体背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浅黄色纵纹1条,尾鳍基有较明显的黑斑。   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一般每尾雌鱼一次可产卵300粒左右。   本种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野生状态的数量不多。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对本种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本种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进行人工饲养和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649393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鯮属。俗名: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鸭嘴鳡、鹤嘴鳡、长嘴鳡、喇叭鱼、大筒嘴。英文名:Long spikyhead carp 。   濒危等级:易危。   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头细长,前部稍成管状,吻部平扁似鸭嘴形。口较小,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颊部侧扁。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距吻端近;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5倍左右。下咽齿细长,末端微弯曲。鳞细小,背鳍起点在腹鳍上方之后;尾鳍分叉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青灰色,腹部银白;胸鳍淡红色,背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后缘微黑色。   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的中下层,矫健凶猛,游泳力强,鱼苗时即能吞食其它鱼苗。当体长在30厘米以前,都以游弋方式在水的中上层掠取其它鱼类为食;成鱼则以长形的吻部的石缝中觅食小鱼。性极饕餮,虽消化管内已充满了食物,仍不断吞食,终至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肛门处挤出。生长速度较快,性成熟年龄在5龄以上,生殖期为4-7月。成熟的亲鱼于春季即上溯至江河流水较急江段进行繁殖。幼鱼期至湖泊中肥育,仔幼鱼阶段食枝角类和鱼苗;成鱼转为食鱼类,常以其管筒状的长吻在石缝或水草丛中觅食小型鱼类。   鯮鱼为我国特有种类,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的长江及以南各水系均有分布。   鯮鱼生长速度极快,每龄鱼增长率为1-2公斤,尤以5冬龄鱼生长更加迅速。最大个体可重达50公斤以上,为大型的凶猛性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及鳡鱼。因它自鱼苗期即大量吞食其它鱼苗,对青鱼、草鱼、鲢、鳙等四大家鱼为害颇大,因而被养殖业列为必须清除的对象。鯮的肉质细嫩、少刺,加之个体较大,为上等食用鱼品。其肉入药鲜用,有益筋骨、和脾胃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宜常服用。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江湖阻隔而影响其幼鱼进入湖泊生活与肥育、大江河中鱼类资源总体下降而使大型凶猛肉食鱼类的食物短缺等原因,导致鯮的种群个体数量显著减少。目前已很难见到其个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6394205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新疆雅罗鱼(Leuciscus merzbacheri)又称准噶尔雅罗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俗名:小白鱼。英文名:Zhuangarian ide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稍细长,吻稍尖。口端位,斜裂,口裂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眼较小,位于头侧前上方。侧线前端稍下弯,侧线鳞67-77。背鳍稍偏后;胸、腹鳍均短小;尾鳍深叉状。体背和体侧上部灰黑,下部银白色。背、尾鳍灰黑,胸、腹、臀鳍黄色。   为冷温带平原区的上层鱼类。喜生活于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体,常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江河、湖泊或静水中,游泳迅速活泼,喜聚群活动,尤其在春、夏水温逐渐升高时常活动于浅水处觅食,冬天水温降低在深水处越冬。为杂食性鱼类,以矽藻、丝状藻、水生昆虫等为食。一般3冬龄达到性成熟,雄鱼稍早。具溯河产卵习性。每年3月底至4月初解冻后桃汛期逆水溯河产卵。产卵期为5月。怀卵量2100-3000粒。   新疆雅罗鱼为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特产鱼类,分布于艾比湖、乌尔禾河、玛纳斯河及乌鲁木齐河等水系。   新疆雅罗鱼个体不大,体长为160-200毫米。原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对北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人口猛增,引起过度捕捞,加之山林被伐,水源遭受破坏,导致本种资源明显下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57181204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大鳍鱼(Macrochirichthys macrochirius)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大鳍鱼属。英文名:Long pectoral-fin minnow 。   濒危等级:濒危。   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   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平原区清澈的河流内,喜生活于水的上层,为肉食性鱼类。在东南亚地区大鱼体长达500毫米以上,在我国云南景洪曾捕获体长280毫米的个体。   大鳍鱼分布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泰国等地。   大鳍鱼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区极狭窄,个体数量甚少。本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加之栖息地河道中人为干扰较严重,使之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成活个体数量甚少。虽在泰国中部的大河中为习见,但在我国境内已多年未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40441068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台湾马苏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属鲑形目,鲑科,大麻哈鱼属。俗名:犁山鳟、樱花钩吻鲑、次高山鳟。英文名:Cherry salmon , Masu salmon 。   濒危等级:濒危。   体呈长纺锤形,稍侧扁。吻突出,微弯,口端位,口裂长,口裂可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骨向后伸过眼后缘。上下颌具齿。侧线平直。脂鳍距尾鳍较距背鳍为近。脂鳍末端游离。尾鳍弯月形。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央有9个椭圆形云纹斑点,侧线上方有11-13个小黑点。   台湾马苏麻哈鱼为冰期自北方而来的残留物种,已经成为定居于淡水河川的陆封型鱼类。为我国台湾省所特有,仅生活于我国台湾省大甲溪上游海拔1500米以上的犁山溪流中,是全世界鲑科鱼类现生种类中已知两个分布最南的种类之一(另一种在墨西哥)。本种栖息于水温15℃以下的清澈溪流中。对水质及水的溶氧要求很高。以水生昆虫或掉落在水中的昆虫为食,一般可长至200-300毫米。   台湾马苏麻哈鱼的资源量,过去未作深入调查。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致使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已濒临绝种。台湾省有关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台湾地方政府已加强对本种的各项繁育和保护研究,并对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严格禁止捕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4278531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哲罗鲑(Hucho taimen)又名哲罗鱼,属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哲罗鱼属。俗称: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英文名:Taimen , Huchen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幅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幽门盲囊205-219。   哲罗鲑为冷水性的纯淡水凶猛食性鱼类。终年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响,在结冰前逐渐向大江或附近较深的水体里移动,寻找适于越冬的场所。春季开江后,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黑龙江沿江一带渔民有“细鳞、哲罗,七上八下”的谚语,这是指细鳞鱼和哲罗鱼的洄游规律。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左右,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砂砾的小河川里产卵,亲鱼的产卵方式与大麻哈鱼相同。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哲罗鱼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种之一。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其它鱼类和水中活动的蛇、蛙、鼠类和水鸟等,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温稍高时,食欲差些,甚至有停食现象;冬季不停止摄食,仅生殖期停止摄食。   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门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   哲罗鲑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长在1米以上。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   哲罗鲑的资源量无详细报导,但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1985)记载,在黑龙江,哲罗鲑的数量较过去显著减少,全省渔获物中几乎不占比重。主要由于繁殖期过度捕捞,使补充群体大为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造成资源量显著下降。目前尚未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英雄楼主Lv.2 发表于 2006-9-16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 重庆渝北区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9/20069162242533090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虎嘉鲑(Hucho bleekeri)又名:贝氏哲罗鲑、虎嘉鱼,属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俗称:川陕哲罗鲑、虎加鱼、虎鱼、猫鱼、大口鱼、花鱼、猫儿鱼。英文名:Sichuan faimen , Hujia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椭圆形,略侧扁,腹部圆。口大,斜裂,向后延伸至眼球中部或后缘的下方。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向后伸过眼后缘。颌骨、犁骨和舌骨均有较多的粗壮牙齿,齿锥形,末端锋利,斜向内方。鳃孔大,鳃膜和鳃峡不相连。眼较大。鳞小,侧线鳞125-152,腹鳍基具腋鳞3枚。侧线平直。背部深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和鳃盖上分布有呈小十字形的不规则灰黑色小斑点。幽门盲囊65-120。   虎嘉鲑属冷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深水河湾或有流水环境,底质为砾石或砂石,海拔700-1200米的山麓溪流、两岸多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溶氧量、水温较低的水域。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幼鱼阶段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小鱼和底栖动物。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也食水生昆虫、虾和水蚯蚓等。性成熟年龄大部分为3+龄,生殖时期约在惊蛰到春分季节。产卵场多在深水潭附近滩口处的浅水区,水流稍缓,河底多砾石和砂质。亲鱼有筑窝产卵的习性,产卵前亲鱼先在适宜的河底挖掘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窝,然后再行产卵。   虎嘉鱼在1960年以前数量较多,是产区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常见体重为0.5-2.5公斤,加之肉嫩味美,富含营养,产区群众视为上等食用鱼。   虎嘉鱼为孤立的分布于一些支流的上游。由于河流上游拦河筑坝,兴建水利工程,加上沿岸工厂的排放污水,以及河道两岸大量砍伐森林而引起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虎嘉鲑的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其数量大为减少。另外,由于虎嘉鲑的自然种群中雄性远多于雌性,而雌性的怀卵量少;而当地渔民在产卵期大量捕捞产卵亲鱼,甚至採用毒、电、炸捕捞方法,使己日趋减少的资源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虎嘉鲑为我国特有种,目前已知虎嘉鲑分布于川西北岷江上游,沿大渡河中上游达青海省境内;秦岭南麓汉江上游支流的湑水、太白河等水系。是此类群中分布较南的种类,在研究鱼类区系形成和在动物地理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当前,虎嘉鲑已被列入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其保护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但因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至今还未得到有效的保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lj@chinanative.net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两江带你看原生
  • 两江网站群
Copyright © 2001-2024 两江中国原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0018879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1 渝ICP备18013588号-3 |渝公网安备50010402000244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