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白嘎啦眼子
2012年4月22日,我跟几个哥们去嫩江荒岛露营。在岸边的网房子里,我见到了刚刚打鱼回来的渔民刘四哥。我从他的鱼筐里翻出一条小嘎牙子对他说:这么小的嘎牙子也不好收拾啊,他立刻说:这不是嘎牙子,这个是白嘎啦眼子。
图13-1 这个就是2012-4-21我和鬼雨、james-he等几个朋友去大庆嫩江边看到的白嘎拉眼子。大家注意它的大白眼眶,鱼名据此而来。
我很欣喜,立刻问他这鱼跟嘎牙子的区别,他说这种鱼长不大,最大也就香烟那么长,跟嘎牙子很类似,但没有嘎牙子身上那种很明显的斑块,而且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明显的白色的眼圈,所以叫它白嘎啦眼子。
回来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却更加疑惑。
毫无疑问,根据外形可立断,它跟嘎牙子都是一个属的,我就从这里下手。
在丁言伟所发表的《黄颡鱼属(硬骨鱼纲,鲿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及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黄颡鱼属隶属于鲇形目鲿科,是东亚特有鲿科鱼类,在我国有5个种,包括黄颡鱼、中间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
百度百科中说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图13-2 下颌须2对,最边上的是上颌须。
图13-3 上颌须2对,注意上颌须的长度
黄颡鱼到底分几种,我比较相信前者。不过却查不到前者所说的这5种鱼的具体文字介绍。所以昨天下午我只好一只手托着个白嘎啦眼子鱼,坐在电脑前,对照百度百科里所列的几种鱼的文字简介(见下),逐一进行体征甄别:
白嘎啦眼子长不大,所以,立刻排除了江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这两种鱼个体能长到2斤左右)。
对照手中的鱼体,发现该鱼的鼻须长度超过了胸鳍的基部,而且胸鳍前缘有锯齿。而这两条都不属于光泽黄颡鱼的体征,所以这种鱼也被排除。
只剩下最后一种,岔尾黄颡鱼。把实物和文字进一步对比如下:
1上颌须长度超过胸鳍中部,符合; 2胸鳍刺与背鳍刺基本等长,符合; 3胸鳍刺前后缘均有锯齿,符合; 4尾鳍深分叉,符合; 5鼻须全为黑色,半符合,手中的鱼体鼻须为一半黑一半白; 6个体不大,符合。
初步结论: 就目前手头的资料,暂时把白嘎啦眼子鱼列为黄颡鱼属里的岔尾黄颡鱼吧。这样的结论让我心里很没底,多么希望能有这方面的专家或者爱好者给予指点迷津。
另外我很好奇一点:嘎牙子小的时候,跟白嘎啦眼子一般大的时候,它俩外形相似度如何?怎么区分?看白眼圈大小么?
扩展阅读:
附:百度百科里介绍的四种黄颡鱼: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